民生健康网:实用的健康养生网站
2023-11-14 17:30:23
互联网
出现了登革热疾病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还是比较常见的吧,登革热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危害了患者朋友们的健康,为此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这个疾病的出现,是一定要及时治疗,那么登革热疾病的症状是什么呢?
登革热疾病的症状是什么呢
发热症状明显
登革热患者通常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以及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较快。
两种或多种皮疹症状
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皮疹的特点是大、小片粒红,有时会痒,有时不会痒。其种类和发病原因较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诊断。而皮疹又是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 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 3~5天后逐渐消退。
不同程度出血现象
出血多发生于登革热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或者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三痛”与“三红”现象
2010年东莞市卫生局发布的通稿称,9月10日经市疾控中心调查,确认莞城某社区发生一起由东南亚输入性病例引起的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截至前天,本起疫情中共发现11例登革热确诊病例,其中6例痊愈,5例住院治疗,目前所有住院病例病情平稳,未出现重症病例。
据调查,首发病例为一居民,7月8日随旅行社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旅游,7月13日返回东莞,7月22日发病,出现面、颈、胸部潮红,以及头痛、眼眶痛、关节痛等症状,后经市疾控中心调查并采集其血液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确诊为登革热病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与该名病例同团出境的旅行团其他成员调查,未发现导游及其他团友出现发热等异常情况。为此,有关部门提醒准备近期前往东南亚国家的出境旅客做好保护措施,或者尽量不要前往疫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诊。
边检部门提醒,旅客尽量少去人群众多、易感染登革热的地方,注意清洁卫生,选择消毒条件较好的餐馆就餐,一旦发现突然发热现象,并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痛“三痛”和面、颈、胸部潮红的“三红”现象及皮肤黏膜出血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因为“三痛”和“三红”是登革热的典型现象,这提醒你或许患上了登革热。
出现了登革热是非常可怕的,上文给您介绍了登革热疾病的症状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了,希望这些能够给您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登革热疾病的发生,我们是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积极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